以中非高水平合作共谱全球南方现代化新篇
文章来源: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 2024-10-08 13:58
2024年9月,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见证了中非合作的整体性提升、全方位升级。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六大主张,聚焦下一阶段中非合作的“十大伙伴行动”,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同非洲国家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气魄,更勾勒出未来中国同全球南方深化合作的蓝图和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应抢抓非洲振兴和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历史机遇期,充分利用积蓄的经济势能,助推非洲工业化发展进程和治理体系建设,引领全球南方共同实现现代化。
以更加平衡的双向贸易
激活非洲发展潜力
随着时代发展,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疫情过后,非洲的自主性不断提升,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以扭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利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强筋骨、壮体魄,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非洲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和12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完全能够挖掘资源潜力、培育发展动能,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贸易是非洲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基石。作为非洲第一大双边贸易伙伴,中国近年来不断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自2005年中方开始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部分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以来,受惠商品范围和覆盖国别不断扩大。此次中国向非洲33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将更好扩大非洲出口渠道,优化贸易结构,使非洲优势产品直抵14亿中国消费者。中国将继续用好进口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促贸平台,降低非洲输华产品检验检疫、标准互认、市场准入等非关税壁垒,增加非洲出口创汇收入,链接全球两大市场,使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同时,带动电子商务等中国优秀的商业模式“走出去”,帮助非洲国家提升数字贸易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在对非贸易中,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外汇衍生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对非贸易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以更紧密的投融资合作
为非洲发展注入动力
融资问题是长期制约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虽然经过疫情动荡非洲经济增长正逐步复苏,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率为3.8%,但疫后复苏仍面临不稳定不均衡等诸多挑战,抗击风险能力薄弱。要实现经济增长持久向好,关键领域急需更大投资,如教育、能源、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和创新,以及生产性和联通类基础设施。非洲发展银行《2024年非洲经济展望》预测,到2030年非洲融资缺口每年约为4020亿美元。近年来,在自身经济下行等压力下,西方对非援助、投资等投入呈现颓势。2023年美国对非投资比前一年下降14.5%,对非援助同比下降13.2%。在此次峰会上,中方宣布未来3年提供3600亿元额度的融资支持,包括信贷资金额度、政府援助和企业投资等多种资金类型,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中国的发展融资遵循非洲国家自身发展战略,将推动更多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开花,助力非洲改善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拉动就业,成为“投资热土”“兴业宝地”和“宜居家园”。
投融资合作应重点围绕非洲一体化建设和非洲绿色、数字化转型两大主线。在非洲一体化建设方面,当前非洲各国对加快推进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共识和意愿强烈。中国应积极支持、参与非洲大陆一体化进程,参与非洲跨国跨区域交通网络、能源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的规划和建设,助力搭建非洲大陆物流新通道。做好坦赞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重要通道的运维工作,关注吉布提港、埃及亚历山大港、科特迪瓦阿比让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等枢纽要塞,积极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在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电力和通信是保障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制约中非产业合作的主要瓶颈。非洲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上不甘成为永远的落后者,而中国在绿色能源可及、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突出,具备支持非洲国家摆脱依靠传统老路的能力,可为其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弯道超车”创造新的机遇。
以更完善的多边治理
积聚非洲发展合力
当前,全球发展事业进入关键期。联合国报告指出,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非洲要实现2030年目标和非盟《2063年议程》,不能仅依靠一国或几国之力,也不能单纯依赖南北合作或南南合作。唯有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加强全球治理,打造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方能汇聚起支持非洲发展的强大合力。
创新多边合作的务实方案。积极用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等机制,在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互联互通、人工智能、工业化、发展筹资等重点议题上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协作。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国际农发基金南南与三方合作专项基金、中国—世界银行集团伙伴关系基金、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三方合作示范中心等框架下,基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经验,发挥国际组织专业优势和平台作用,设计优势互补、包容互鉴的创新方案,为非洲国家自主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和启发,支持非洲国家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支持非洲国家更高效地获取多边发展融资。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贷款审批程序,支持非洲国家更好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发展资源,呼吁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按时完成2025年股权审议,增强国际金融产品的有效性和包容性,在新一轮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中维护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利益。
(刘 娴 毛小菁 作者分别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商务部研究院西亚非洲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