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技术路线探索与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中国算力关键特征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发布时间: 2025-04-24 10:20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算力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逐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焦点。依据IDC最新报告,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在2024年达到725.3EFlops,年增长率达74.1%,增速显著超过通用算力领域。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值可突破1460EFlops,展现出产业转型的强劲动力。这一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探索与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关键特征。
政策催化与技术创新共振
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下,中国已形成8个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的算力网络架构。截至2025年初,全国算力总规模突破230EFlops,较2023年增长40%,其中国产芯片应用占比预计提升至50%。这种跨越式发展既得益于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源于市场需求的有效牵引。深圳政务云平台通过整合深度学习模型实现200余项服务智能化升级,贵阳数据中心集群以15EFlops算力支撑区域数字化转型,均体现出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
产业实践中,技术创新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国产AI集群实现4096颗处理器高效互联,支撑万亿参数级模型训练;5nm制程AI推理芯片显著提升算力密度;运营商主导的算力网络建设年度投资规模达500亿元。市场分析显示,2025年中国算力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9亿美元,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技术跃迁与生态重构双向奔赴
在计算架构创新领域,以ARM指令集为基础的国产技术路线取得突破性进展。如鲲鹏计算平台通过完全自主的处理器核设计,配合开源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逐步构建起从硬件、基础软件到行业应用的完整生态。目前该平台已获得13家整机厂商支持,6000余家合作伙伴开发了超过17000个适配解决方案,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技术演进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既有存算一体架构的性能突破,也有云端协同的能效优化。值得关注的是,开源社区正在重构产业话语体系——2024年openEuler操作系统占据新增服务器市场50%份额,open-Gauss数据库技术路线跃居行业前列。这种开放协作模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全球竞争格局下中国路径清晰
当长江计算G220K V2服务器以“超强算力+超高能效”问鼎行业大奖,中国计算产业已悄然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转身。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在于对产业规律的精准把握,通过开源社区凝聚全球智慧,这些尝试正在改写国际算力规则。
2025年全球算力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美元,而中国有望贡献超过25%的市场增量。这种发展并非依赖单一技术路线,而是建立在AI算力、通用算力等多维技术创新基础之上。随着不同技术路线形成互补优势,中国数字基础设施正在构建支撑智能时代的综合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的背景下,技术自主创新与国际协作的平衡发展仍是产业持续进步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