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丝路电商>国内新闻

北京“两区”建设下一步路线图已明确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国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7-09 10:05

  近日,国际商报记者从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区”建设五年来,北京各重点区域制度创新硕果累累,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动能澎湃,共同描绘出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图景。

  外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北京市朝阳区立足国际化定位,成为外资“强磁场”。五年间,CBD功能区新设企业近6万家,聚集外资机构超1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2家。

  北京市顺义区依托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及天竺综保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总营收均增长约60%,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增长约50%。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形成了航空运输、机场运营、飞机维修、航材贸易全链条产业集群,国际航协北亚办事处、星空联盟区域办事处等国际航空组织相继入驻,驻区航空服务企业400余家,定期航班航线数量700余条。

  北京大兴区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省市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区域(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双自贸试验区累计引入经营主体7800余家,注册资本超1300亿元,外资企业360多家。大兴机场综保区成为北京关区跨境电商新业态模式最丰富区域,2024年综保区北京区域保税进出口35.5亿元,同比增长3倍。

  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7.66亿美元,连续7年居北京市首位。“两区”建设创新发展投资伙伴达11家,形成“管家式服务+全链条孵化”生态体系,引进威沃克中国等国际机构入驻。

  北京经开区成为外资企业研发首选地,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的三分之一。2024年,亦庄组团实际利用外资12.64亿美元。区内外贸企业超50%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科技平台落地亦庄组团;百泰生物成为中国与古巴在生物医药领域最大规模的合作项目。

  科技创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首个GDP突破万亿的地市级行政区,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GDP实现1.29万亿元,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和工业等五大优势产业经济增长贡献超过八成。海淀区聚集人工智能企业超1900家,通过备案的89款大模型,率先打造了北京最大单体智算集群,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汇聚超180个高质量数据集。通过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空间等全要素支持,海淀区目前已形成1个万亿级、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7年,预计千亿级产业集群将突破7个。

  北京经开区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落地全国首例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在商业航天领域,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街区”,推动中科宇航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服务项目;落地国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挂牌全市唯一类人机器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打造全市首个机器人国评中心北京测评中心。

  北京市昌平区紧扣“生命谷”建设,集聚昌平实验室等10余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和300多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在研在审82个;获批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国近10%。以诺华制药、诺和诺德等全球500强企业为龙头,聚集医药健康领域企业2000余家,带动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破千亿元。

  明确下一步路线图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上,北京市各区明确了下一阶段深化“两区”建设、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路线图。

  面向未来,朝阳区将持续推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深化贸易数字化试点,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强化外籍人员综合服务。继续实施“CBD总部成长计划”,推动一批存量目标企业提升能级成为总部、一批增量总部企业落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聚集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业态。

  昌平区深耕医药健康改革“试验田”,打造合成生物与美丽健康产业开放创新高地。

  大兴区持续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的先行先试,结合国际数据口岸核心枢纽能力建设,探索更优数据跨境管理机制。在双自贸区域加快培育发展航空服务、物流贸易、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以及会展消费等临空特色产业集群,

  通州区聚焦绿色金融、ESG、数字经济等赛道,开展首创性、集成式创新。如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社会治理(ESG)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及“运河商务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ESG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ESG绩效评估、信息披露、战略规划等相关服务。

  顺义区围绕航空服务、医药健康、商务会展等优势产业开展全链条政策创新,推动智慧口岸建设,强化“便利自贸”品牌。

  海淀区将加速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集成电路领域实施“创芯引领计划”,商业航天布局“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弹性算力实验室、开源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