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中国与柬埔寨两国经贸合作与民生互通的重要纽带,中柬依托双方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农业合作体系。从技术赋能到产业链协同,从贸易畅通到项目共建,多样化的农业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柬埔寨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两国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柬农业合作的模式丰富且务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贸易与市场对接模式。聚焦农产品市场互通,通过签署检疫议定书、简化通关流程等举措,为柬埔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绿色通道”。2025年柬埔寨榴莲获准输华;此前香蕉、芒果、大米等产品已通过该模式扩大对华出口,构建起“种植—出口—销售”的完整贸易闭环,助柬埔寨优质农产品更便捷地进入中国消费市场。
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模式。中国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建立技术试验站、开展专项培训等方式,为柬埔寨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如柬埔寨—中国(广西)农业合作示范区,既引进中国优良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又通过种植技术培训班,系统性提升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援柬埔寨农业发展规划项目则从顶层设计入手,协助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为农业现代化铺路。
产业园区合作模式。以农业合作示范区为载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与加工的有机结合。柬埔寨—中国(广西)农业合作示范区、中柬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等平台,集中开展水稻、香蕉、胡椒等作物种植,并配套建设加工、仓储设施,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项目共建与投资合作模式。依托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力量,开展具体农业项目的联合开发。“鱼米走廊”中的现代水稻产业合作项目便是典型,由中柬双方共同建设水稻产业合作区及育秧、烘干等服务中心,加速水稻产业现代化转型;中柬合资的腰果加工厂等项目则通过资本联合,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全产业链合作模式。覆盖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全环节,整合资源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国在农机供应、种植技术指导、加工设备提供等方面发挥优势,柬埔寨则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双方携手拓展市场,形成一体化的合作链条,实现互利共赢。
中柬农业合作的多元模式,既是双方优势互补的生动实践,也是“共商共建共享”合作理念的具体体现。未来,随着合作的持续深化,两国必将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惠及更多民众。(刘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