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水果市场正经历一场变化,三大核心发展趋势愈发清晰:供应来源加速迈向全球多元化,跨境物流效率实现突破性跃升,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呈现结构性攀升。新兴产地的快速崛起、供应链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消费升级的深层推动,共同勾勒出中国进口水果市场格局的全新图景。
水果进口不止于东南亚
东南亚水果正密集进入中国市场。首先是越南榴莲持续领跑。在经历5个月的出口下滑后,越南榴莲强势反弹,6月对华出口量激增,在其果蔬出口中占据核心地位。与此同时,椰子、芒果、百香果等品类同步复苏,供应链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其次是柬埔寨积极入局。继香蕉、芒果等水果之后,鲜榴莲成为柬埔寨第五种获得对华准入资格的水果。其首开空运直航通道(4小时直达郑州),实现了“从柬埔寨农场到中国消费者手中48小时直达”的高效链路。依托1.1万公顷的种植基地与12万吨的年产能,柬埔寨已成为中国榴莲市场不容忽视的新竞争者。
从东南亚水果主导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水果加入输华行列,输华水果的准入名单持续扩容。荷兰鲜食苹果、哥伦比亚鲜食塔西提莱檬(青柠)、哥斯达黎加甜瓜(产季1至4月)等新成员加入中国进口水果阵营。另外,南非反季核果也即将登陆中国市场。据南非媒体报道,桃、李、西梅等南非核果将获得准入资格。南非核果的出口时间可从10月持续至次年4月,与中国冬季及春节消费高峰完美契合。这或将开辟出一条反季节高端水果供应线,有效缓解中国市场对传统产地的依赖。
水果保鲜不仅于抢运输
进口水果进入了“空运时代”。8月9日,首批2吨新鲜榴莲从柬埔寨空运直抵中国河南,标志着中柬鲜果空运通道正式启用,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这一模式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确保了高端果品的鲜度,未来有望拓展至更多品类与中国省份。
同时,水果加工技术突破了全年供应瓶颈。据秘鲁媒体报道,秘鲁成功将冷冻牛油果果肉出口至中国,突破了鲜果供应的季节限制,实现了全年稳定供货。
水果消费不只在初级品
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榴莲经济”热度不减。中越、中柬之间的榴莲贸易量价齐升,既印证了中国消费者对高端风味水果的强劲需求,也带动了东南亚产地的经济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冷冻牛油果肉、南非反季核果等品类,凭借技术创新与地理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水果全年化、便捷化的消费需求。这是水果深加工与反季产品价值的凸显,拓展了整个产业的利润空间。
水果进口市场竞争激烈
展望未来,还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水果积极寻求中国市场准入,进口水果的种类将进一步丰富。而进口水果的产地竞争将日趋白热化。东南亚内部(越南、柬埔寨、泰国等)的榴莲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品质、价格与供货稳定性成为各方角力的关键。南非核果则有望在冬季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进口水果的“短链化”与“速鲜化”将提速。空运、高端冷链物流的应用场景将从榴莲扩展至更多高价值、易损果品上来,“从枝头到舌尖”的时效竞赛将持续升级。
从目前的趋势可以看到,进口水果的反季节与节日消费红利正在深化。进口反季水果将重点瞄准元旦、春节等消费档期,成为拉动进口水果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工水果的需求也在扩张。冷冻果肉、果汁、果干等深加工产品,凭借便利性、全年可得性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进口量有望持续提升。
中国“果篮子”与全球的链接深度与广度正被重塑。从柬埔寨榴莲搭乘航班跨越山海,快速抵达中原腹地;到秘鲁牛油果经技术淬炼,突破季节的桎梏;从南非果园酝酿着与中国春节的甜蜜邂逅,到哥伦比亚青柠悄然融入中国消费者的饮品——这场由供应链革新、消费升级与全球协作共同驱动的进口水果市场变革,正将“地球果园”无缝嵌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也重新定义着“新鲜”二字的时空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