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2011年与新市区实行“区政合一”,目前区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区政合一”以来,高新区继续把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作为全区各项建设工作的中心,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近年来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工信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商务部)、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科技部)、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科技部)、国家科技兴贸基地(商务部、科技部)、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科技部)、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人事部)和新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一、承载能力建设情况
高新区是全疆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自成立以来一直将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在人才、技术、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疆占有较大的比重,全区从事电子商务及相关领域业务的重点企业超过20家,注册总资本超过3.5亿元;业务涵盖电子商务运营、支付平台服务、认证服务、中俄(文)电子商务服务、物联网技术开发、物流检测等领域。新区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天山云计划”的实施,逐步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聚集产业,加强“互联网+”和智慧园区应用示范,积极引进太极集团、中科曙光、海康威视等国内优质设备提供商和应用服务企业,推进形成综合性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高新区于2012年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疆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应用企业的聚集地和电子商务的创业创新平台。2013年6月,高新区(新市区)成立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区。2014年,高新区(新市区)利用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补助资金,启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和《财政部关于下达2013年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电子商务基地中央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建[2013]462号)要求,扶持新疆机电网等9个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资金340万元。
2020年,高新区(新市区)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超过4.3亿元;正常经营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超过140家,15%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万元此外,54%的电子商务企业成立时间超过3年,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和规模均有提升。
二、保障能力建设情况
乌鲁木齐高新区积极鼓励、吸引区内外企业和科研人员在高新区创新、创业;积极贯彻实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争取国家、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各项科技支撑和服务项目,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极。
2012年高新区(新市区)出台了《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高新区(新市区)给辖区内电子商务企业申请电子商务专项扶持资金227万元。
三、示范能力建设情况
目前高新区(新市区)辖区内拥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乌鲁木齐留学人员创业园)、百花村软件园新疆大学信息技术创新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园区,逐步形成了“核心园区+区外园”的孵化格局,以园区内建成的亚中机电、九州通、国药新特药等一批物流园区为基础,培育出了大唐丝路、润物网络(瑞宝支付)、兄弟联盟、华特信息、千域千予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其中:众维汇联和千域千予免费为全疆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域名、建站、培训、办公、企业信息维护、政策信息获取、产品展示、交流与搜索、采购、物流等服务。由新疆果业集团建设的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区,规划用地160亩,充分利用了果业集团多年林果产品线上销售运营经验,紧紧围绕自治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打造新疆第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科技园区。果业集团权属企业大唐丝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实训基地及科技园区的核心企业,注册资金7689.46万人民币,从业人员12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80人。在淘宝、京东商城、1号店等国内著名第三方网站开设新疆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18家。引进代理新疆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合作组织100家,销售产品品种2000个,服务平台年平均流量达到1亿人次。多年来,与淘宝进行合作,按照“培训+实习创业”的模式,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同时依托线下的实体店,积极建设农产品的O2O电商模式,服务全疆企业。
四、其他方面
高新区于2012年6月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有19家企业获得自治区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称号,5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包括九州通医药、众合股份、天山毛纺织等大型企业等。近年来,我区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释放,信息技术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步伐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增加,产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