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文旅产业作为融合文化体验与经济拉动效应的重要领域,展现出激活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将“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数字吉林建设推进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部署。新时代,吉林省应依托丰富的县域文旅资源,紧抓技术创新与市场下沉带来的发展机遇,着力优化数字化供给、加强数字化治理和拓展数字化营销,利用数字赋能培育县域文旅新优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添能蓄势。
优化数字化供给,推动县域文旅及消费产业全面升级。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县域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吉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发展县域文旅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未来发展中,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创新、产业链延伸以及完善相关配套上下功夫,进行全面升级。要深入挖掘县域的景区资源和生态优势,利用前沿技术推动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项目开发,尤其是依托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串联发展沿边县乡的特色文旅线路,通过数字技术整合沿线的景点、历史遗迹及非遗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吉林独特的边境风光和民族文化。在县域历史文化街区植入创意、科技、国潮等现代元素,打造新型消费场景,重塑街区活力,提升县域文旅体验。要推动县域文旅与农业、体育、影视及研学等业态深度融合,延伸县域文旅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文旅+”与“+文旅”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鼓励省内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借助数字媒介,将县域的传统曲艺、民族民俗及重要节事等文化艺术形式转化为情景式演艺和沉浸式夜游等创意项目,增强游客对县域文化的体验感和认同感。完善具有县域特色的文化基因库,支持文化创意和数字文旅等领域的市场主体深入挖掘具有历史记忆与商业价值的特色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呈现和场景再现,助力加深县域文旅项目的文化深度与吸引力。要加快文旅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及数字化升级,不断提升文旅相关配套服务,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商圈,为“四首经济”向下沉市场发展提供商业空间,激发县域文旅消费活力。
加强数字化治理,不断优化县域文旅发展环境。县域旅游升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供给与消费数据,但由于缺乏归集协同与流通利用,这些数据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需加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强吉林省县域文旅数字化治理,驱动提升文旅供需匹配效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一方面提升数字文旅服务水平。加大对县域5G网络和智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县域数字文旅服务平台,集成景区信息展示、数字导航、AI伴游及乡村产品推广等功能,同时强化平台对县域文旅运行情况及消费趋势数据的获取,通过数据驱动提升服务效率和游客满意度。另一方面深化文旅大数据治理。推动对县域空间内文旅相关的人、房、企、事、物等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系统化整合和可视化呈现,将有助于精细化摸查与科学规划县域文旅资源,从而更高效地向潜在投资者展示县域特色和文旅项目。县域涉旅部门应及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以便快速响应、高效统筹和联动处理各类问题,提升文旅业监管与治理效率,为县域文旅快速发展营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做好数字化营销,推动县域文旅特色优势广泛传播。随着新媒体渠道的蓬勃发展,文旅目的地的营销推广模式经历深刻变革,只有做好数字化营销,突出优质景区景点,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鼓励游客分享个人体验,提升县域文旅吸引力,借助实景游戏和微短剧等形式,深入挖掘县域自然与人文特色,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实施艺术乡建项目,打造地标性民宿、博物馆、休憩场所、数字游民公社等特色载体,为县域文旅推广增添亮点。要支持县域文旅相关部门与大型平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参与由在线旅游平台、数字地图平台等发起的乡村发展项目,引入专业化和数字化团队进行运营管理,推动县乡文旅项目向专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同时,加快县域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吸纳数字技术、文化创意、旅游达人和“新农人”等多元化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培养兼具数字化能力与管理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内容创作者开展基层免费培训,提升其在数字新媒体领域的应用能力,助力县域文旅特色优势更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