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这个唯一流传至今的文明古国,再一次让世界听见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共同点亮那抹靓丽的“中国红”。
春节申遗成功,是举国欢庆的历史大事。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春节代表着团圆、幸福、分享、希望、祥和、富足、平安……想到“过年”,人们仿佛就能看到亲友团聚,儿孙绕膝,阖家安乐的美好画面,期盼一年的思念和一切美好的祝愿都在春节得到安放。寒来暑往,人们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期许和希望也都在这个节日迎来盛放。就如著名作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所说:“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春节申遗成功,多少年的希望成为现实,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春节的申遗成功,还振奋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春节申遗成功后,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列全球第一。这充分证明,我国的文明成果世所罕见,文明成就举世无双,不仅让国人骄傲,更让世界瞩目。春节,作为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共同的瑰宝。春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采,也提升了国人的身份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申遗春节赋予人们第三者的视角,让我们跳出“叙事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识这一传统节日。对一些平时“习焉不察”的文化习俗,这种文化遗产的观察视角,能让人们更好解读民俗的特殊意义,感受传统文化的珍贵,从而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将文化自觉书写为自发传承的行动。
春节区别于其他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广大中国民众,都是这项遗产项目的实践者,所有中华儿女,皆为春节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人民为迎接新年、庆贺春节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节本身。经过千年的岁月流转,春节并非一个简单的节日符号,而是聚合了中国精妙优秀的历法体系、丰富生动的民俗形式、长久积淀的文化道德、家国情怀的价值共振等文化元素的文明成果综合体。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春节、丰富春节,也在一次次欢庆中,传承春节、弘扬春节。
春节发展至今,人们的社会实践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嬗变。过去的春节可能是守岁、赶年集、放鞭炮、发红包,如今的可能是集五福、春节旅游,赛博春晚,结合现代数字信息和智能化技术以及文旅热,在无数个人以及社会广泛的实践中,春节文化还将不断变化、发展,成为被最多人传承和发扬的“活”的遗产。不变的是,春节的“年味”早已刻入每个国人心中,就像春节申遗文本中写道的: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与期盼,激发着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不断赋予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春节文化穿越千年,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力量,让世界听见东方大国的文明回响。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热爱生活、珍视春节,认真地过好每一个“年”,在每个春天来临之际,与世界友人一起,共同点亮那抹“中国红”。(赵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