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商助力外贸拓内销> 新闻资讯

“转内销”,惠当下也谋长远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5-05-08 14:54

       今年的“五一”假期,各大商超的“外贸优品”专区销售火爆。不论是线下商场超市,还是线上电商平台,外贸好物迎来消费热潮。永辉超市里,高颜值、高品质的金枪鱼罐头被年轻消费者批量囤货;在“快手小店”的直播间中,包括耳机、手机、电风扇等在内的外贸数码3C、小家电商品深受用户青睐,销量大幅攀升……

       热销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更印证了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才能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逻辑。

       从这个角度而言,出口“转内销”不仅是眼下的破局之计,也是发展的长久之道。

       实际上,“转内销”并不是新鲜事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企业把外贸尾单转移到国内市场销售,这些商品经常被消费者排队抢购,“转内销”一度成为好货、尖货的代名词。

       如今的“转内销”,要“多条腿走路”,短期来看,是用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去化解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出口困境;长期来看,则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在国际格局风云变幻、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我国多地政府、商协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等纷纷出台政策、优化举措,可以说,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我们有基础、有保障、有作为。

       巨大的内需潜力是“转内销”的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8.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早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转内销”筑牢了根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的协同发力是“转内销”的有力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首要任务,并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各方正加快打通“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启动专项市场扶持计划、搭建全渠道销售体系、设立销售专区等,谋实策、出真招。

       国内平台企业迅速行动是“转内销”的主动作为。除了线下商超,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平台也积极参与其中。社交电商凭借社交网络的传播效应,助力外贸企业产品触达更多消费者。这些平台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了更多选择,拓宽了销售渠道,降低了销售成本。

       同时需要看到,一些外贸企业在“转内销”的过程中,仍旧在市场准入、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面临困难。金融机构作为关键支撑力量,可以通过加速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企业“转内销”。

       一是强化专项信贷与供应链金融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设立专项信贷资源,精准对接外贸企业流动性需求;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打通外贸企业上下游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国内信用证、保理等工具盘活资金;优化动产质押服务,推广应收账款、存货质押融资等提高外贸企业融资便利度,降低融资成本。

       二是优化跨境金融与数字化服务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进一步推进跨境结算便利化,促进内外贸规则对接;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支付结算、财务规划等服务,提升外贸企业内销效率;创新线上产品,为外贸企业提供高效跨境支付支持。

       三是构建综合服务生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推出更多内外贸一体化服务,通过深度参与进博会、广交会等国家级展会,协助外贸企业达成生意撮合与资源整合。

       需要强调的是,“转内销”不是简单地“换个市场卖东西”,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出口的弱化。当今世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推动出口“转内销”,对于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联通、资源要素共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短期帮助与长远支持结合起来,各方共同应对,相信“转内销”可以“转”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