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是外贸大市,美国一直是这里重要的出口市场,占比超过14%。当前,受到美国滥施关税影响,很多外贸企业都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但是转内销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面对困难,湖州是如何破解的?来看记者的调研。
记者抵达湖州时,一场外贸优品拓内销的专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原本估计有70多家企业参加,但现场却来了100多家企业。一边是不怎么做内贸生意的外贸人,一边是组织方邀请来的电商平台,大家一起想办法,看看怎么通过电商渠道更好转内销。活动原定16点结束,但17点大家还留在场地,加微信、换名片、想对策、聊方案。
镔峰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营销副总 韩璋:作为一个纯外贸的品牌,我们在国内是没有投流,没有广告,没有知名度,转到内贸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为了打通“渠道关”,从4月开始,湖州商务部门开始摸排出口受阻企业的情况,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不仅包括线下对接会,还邀请电商平台深入具体企业,手把手指导特色产业带的外贸企业扩展国内电商市场。
湖州市商务局电子商务处副处长 张丛益:方总是小红书在湖州的服务商代表,今天我们把他邀请过来,看怎么样快速帮你在国内电商打开销售渠道。
这家生产塑木地板的企业外贸占比超80%,4月受关税影响直接导致库存积压,让负责人第一次意识到转内销的迫切,而“渠道关”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浙江远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勇:差不多有四五百吨的库存放在这里,估计百分之五六十是要转内销的部分,前方的路难度很大,是一个挑战。
标准之碍 如何破局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外贸优品要转内销,不仅仅卡在渠道,还有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亟待解决。
恒林家居京东负责人 刘璇:痛点就是外贸的一些货盘和我们内销的一些货盘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内销的货盘一般是倾向于性价比、质价比比较高的一些产品。
湖州市商务局电子商务处副处长 张丛益:不可能把欧美的产品搬过来,也照样适用国内的需求,每个国家它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所以,虽然各家电商平台都快速建立了绿色通道等方便商家入驻,但标准不统一这个关键难题卡在其中,导致一些产品转内销时无法直接上架。
湖州市商务局副局长 傅宇晨:首先要从标准认定上来入手,国内的认定标准要打通。
湖州商务局和市场监管局通过走访调研、梳理出有意向进行“三同” 认证、也就是“同线同标同质”认证的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
湖州市市场监管局计量评定处处长 沈丽敏:我们主要是给他们分析,比如说国际标准跟国内标准的差异性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通过联合专业的技术机构,对他们的生产工艺、产品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服务。从他们申请到认定,过程是比较短的。
沈丽敏告诉记者,企业申报后,认定实施机构可以在5个工作日审核完毕,帮助产品快速上架。在这个“同线同标同质”官网上,不仅展示着目前已经完成认证的产品,许多产品还可以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顺着产品目录,在这家企业记者就看到,同一条生产线上可以陆续下线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叉车,让企业内外贸转化的效率提高了40%。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海斌:做到“同线同标同质”,以后对我们快速切换产品就很方便,对整个效率提升、质量管控都是有一个质的飞跃,更灵活。
截至目前,湖州已排查出首批887家对美出口企业清单;已完成“三同”认定的企业共171家,产品达272个,涉及电机、办公椅、纺织服装、地板、物流装备等多个领域。
“持久战”背后的创新突围
对于刚意识到必须转内销的企业而言,对接会和“三同”认证宛如为他们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但这终究不是一件“临时抱佛脚”的事情,面对这场持久战,企业如何在多变的市场中寻求发展突破呢?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在浙江湖州的这家企业,还没进门,一块电子显示牌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家企业没有因为美国所谓“对等关税”影响生产,反而因为生产需要,正在扩招员工。
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生产出来的风机、散热器广泛运用于电器、计算机等领域。这些小风扇成为“香饽饽”离不开企业自主研发的风扇芯片。
有了芯片通风散热的核心技术优势,风扇可以在全球不同国家、不同电压条件下高效运转,企业的产品因此不仅远销欧洲,还扩展了中东等新兴市场,产品利润率提高了20%。
不仅如此,这几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还专门组建专家工作室,把国家实验室也搬进了办公楼,创新研发了用于新能源充电桩的专业散热产品,并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达成配套生产合作。
浙江泰达微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荣泉:为什么说我们有底气,一个是靠发明专利,一个是靠国家标准。
敢于创新、苦练内功成为外贸企业的转型共识。
一家绿色家居企业从生产一把椅子起家,如今产品种类达到1000多个款式,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2000万元。负责人说,如何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关键在产品创新。
大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如佳:肯定是创新,我们跟浙工大合作,内部外部相结合,借脑来思维。
“借脑思维”不仅体现在校企合作,企业还加大与不同设计师的合作力度。采访中,记者就遇到了前来洽谈的设计师团队,最近企业抓住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窗口,加大研发新品的力度,用新品敲开更多客户的大门。
通过新品带动,尽管最近美线暂停,但内销产线的工人依旧忙碌不停。
大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端定制家具事业部部长 胡跃强:整个内销市场这几年,因为开拓高端定制和工程定制类,市场是逐年在增长的,每年大概在20%左右的增长率。
与从前做外贸订单生产标准件不同,如今企业的内销车间里,定制化产品更趋多元,工人们正在为不同的客户定制各种实木家具。内销市场的发展,还促使企业厂房规模逐步扩大。
大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如佳:2015年造的两栋厂房,基本上都是外贸。2017年我们造的第三栋厂房做内销,2024年我们又造了8万平方(米)三栋厂房。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居危思危,我相信我们会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