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在浙江杭州正式启动。今年金秋消费季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会同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发起。活动自9月初开始,将持续至11月底。其间,各地各部门将推出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庆丰收、促消费系列安排。
秋风渐起,又是麦浪翻滚,橙黄橘绿时节,丰收的喜悦溢满人间。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提升5.1公斤。《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426万亿斤,实现稳定增长。农业持续丰收,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收入亦随之稳步提升,助力促进共同富裕。
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实现了粮食总产量连年丰收,不仅解决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还持续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品质,让中国人吃得更好,保障营养健康。我国农业持续多年实现增产增收,科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诸如育种技术、机械化种植、生物农药、自动化养殖、农业电商等,均在农业产业得到了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各行各业发展的主引擎。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快速崛起,正在成为改变千行百业,颠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力量。农业这一传统而又现代的产业,亦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全新活力,夯实丰产丰收的基础底蕴。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加速跃迁。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提出第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此前,“互联网+”行动赋能农业,推动农业搭上了信息快车,农业生产迈上网络化新台阶,催生出了智慧种养殖、农业电商、智慧乡村旅游等。未来,“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农业,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将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
人工智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各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非常短缺,农业也不例外,急需大量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人工智能人才。日前,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该校采取高位嫁接、虚实结合的形式,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农业智能化人才的培养高地。有了高校的加入,将会补齐农业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并可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为智能农业探索出更多发展可能性。
农业生产场景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落地生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推广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设立技术转化基金,支持科研成果商业化,开发定制化、模块化的“人工智能”+农业解决方案,举办人工智能科普、竞赛、项目推广等活动。例如,在今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浙江大学和拼多多主办的全球农创客大赛中,就出现了多个“人工智能”+农业的技术方案,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的巨大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每一轮科技的发展浪潮中,都催生出了许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人工智能作为底层技术,势必渗透到农业领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并在人工智能的赋能力量下,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托举中国农业迈上更高水平的智能发展台阶,保障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让粮食安全无虞,让农民更富足。(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