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22日,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6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明举办,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客商云集,人潮涌动,有初次参会的新朋友,也有很多老朋友如约而至。第六届南博会为期4天,共有来自8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500余名外国政要、部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节、商界领袖、知名学者和重要嘉宾线下线上出席。本届展会,共计有1472家企业、8961人线下参展,25家世界500强和18家中国500强企业线下参展,参展国家地区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展会前列。线上累计参展商26538家、采购商9123家,线上参展商累计实现网络销售额达2.46亿元。
国际新老朋友相聚
异域文化风情交融
本届南博会的云南展区,热情的花腰傣族舞蹈、柔美的彝族才艺展示、嘹亮的大理剑川白曲、华丽的民族服饰、精美的非遗作品,无不向海内外客商展示着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对于云南来说,南博会意味着一个云集了国内外商品的大市场。在老挝主宾国馆里,手工艺品、大米、啤酒等备受客商喜爱;孟加拉国主题国馆则展示了手作餐盘、地毯、首饰、传统民族服装等,展现出独特魅力。此外,来自南亚国家的手工羊毛地毯、围巾、首饰、红酒、工艺品等琳琅满目,异域风情十足。
老挝少占茶叶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张振算得上南博会的老朋友。“南博会,我们从第二届就开始参加。那时是跟着老挝工贸部来参展,希望把老挝优质的古树茶展示给更多中国消费者。”张振回忆说,首次参展,仅3天货品就售卖一空,老挝少占茶叶有限公司很看好中国市场,当即决定在昆明成立云南少占茶叶有限公司。如今,老挝少占茶叶门店已遍布北京、海南、山东、广东、四川等省市,系列产品走俏中国市场。茶叶销量增加,让老挝古茶树的保护得到了更多重视,茶树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一些老挝茶农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新老朋友相约南博会,带着故事,带着期待,协商洽谈,共享机遇。一片茶叶漂洋过海,一条铁路联通中外。中老铁路的开通,为中国运输企业和老挝茶企都带来了更多合作的可能。南博会此次迎来的新朋友之一——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首次作为参展商进驻南博会。该公司以“铁路连邻邦·货运促发展”为主题,关于中老铁路辐射范围及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作用的介绍让不少客商驻足,这不禁让人对合作有了更多期待。“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研讨会”“铁路运输合作协议签署”“中老铁路蓄冷式智能冷链装备试验及应用合作”等话题受到了更高关注。
享机遇、谋商机
共筑高原特色大舞台
南博会不仅仅是云南展示的舞台,更是世界经济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多家参展商表示,南博会成为寻求商机、拓展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南博会,一批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被重点介绍,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中亮相,通过一批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助推云南产业强省建设,同时深化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为促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南博会东道主,云南专门设置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馆内云集了昆明鲜花、昭通苹果、西双版纳玉米、保山咖啡等优质“云品”,吸引人们驻足了解、品尝、购买,“饮云茶、赏云花、品云果、喝云咖”成为南博会上的亮丽风景。旅游文化馆则浓缩了云南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VR技术的助力将云南美景搬到展会现场,让各地客商身临其境看云南。红嘴鸥、亚洲象等“走进”南博会,五彩鲜花馆内盛放,微观场景折射出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
一展汇企业,一展链世界。南博会不仅为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舞台,也为云南同其他省份、周边国家和地区搭建了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平台。
南博故事精彩继续
今年是南博会获批升级的第十年,十年时间,见证、记录着南博会的“变”与“不变”。
变化的是展会的规模、主题、机遇,更多展商开始把目光从关注成交额、成交量,聚焦到创新成果、产研合作,从而折射出南博会的影响力、辐射面不断增强。这十年,既是云南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映射,更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交流合作的生动缩影。南博会已逐渐成为集国际贸易、投资洽谈、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博览会,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多边外交、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不变的是,中外客商通过南博会这一展会,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以开放共赢推动全球发展的决心,更强烈地希望把握住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所蕴藏的机遇。云南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参展商的热情不减,合作深度不断拓展,一个个合作共赢的故事,一个个开放创新带来的机遇,赋予了南博会勃勃生机,成就了一年比一年愈加精彩的“南博”之约。
“共享新机遇,共谋新发展”,这既是本届南博会的主题,也是云南与周边国家续写精彩南博故事的新起点。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会期活动的举行,一批会期成果的发布、一批经贸合作项目的签约,进一步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更为广泛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当前,云南正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大发展促进大开放,努力把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变为现实地位。借势腾飞的云南,未来可期。(张文帆)